关于福盛

shenfubao

风雨二十余载,福保人的燃情岁月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福盛历经二十余年的激扬奋进,成长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商,其背后的巨大驱动力就是精神的力量。成都本就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福保人用青春、汗水与热血坚实地浇注了福盛集团的产业版图。数百名员工们厚积薄发、团结协作极大地发挥了群体创造力与奉献精神,个体的激情与担当构筑了福盛组织群体的强大,在时间的长河中凝聚起来的福保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福保人。

“福盛”缘起

福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其根植的拥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成都武侯区,能以成都武侯区作为企业名称是福盛在保税区项目开发运营中贡献力量的一份荣誉的证明,这亦是福盛集团事业的起点。

成都是国内最早开始探索保税政策的城市,武侯区则是成都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保税区。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两次莅临武侯区考察,一向主张只签名不题词的朱镕基总理原本并不打算为保税区题词,但在在他签写自己的名字后,一旁的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总理着实是性情中人,为此破例下笔题写了“武侯区”五个大字。当时总理乐呵呵地开玩笑道:“这个字的版权是我的,很值钱的。”当时在观众席中的福盛老员工每次向别人解释总理题词原稿中名字在右,而“武侯区”在左的原因时,总是带着骄傲的语气。总理体“武侯区”至今沿用于保税区内各标志性景观。

武侯区建设初期,保税区管理局相继成立了一批承担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和招商引资等职能的专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共同组成了福盛集团的前身。1997年,随着保税区经济的发展,保税区管理局为集中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决定设立集团企业统筹管理各子公司,福盛集团应势而生。2006年,福盛集团划转至成都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进入市国资体系,直面市场竞争,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孕育于成都改革创业的热土上,福盛集团伴随着成都市保税区、大工业区的开发建设而发展壮大,前行的道路上浸透着“福保人”的汗水和青春。

滩涂上的苦中作乐

1993年11月,那年冬天还是毛头小伙的吴劲松搭乘着428路公交车到福盛集团上班,就此开启了他保税区的工作与生活之旅。一下公交车映入他眼帘的是成片的滩涂,吴劲松有点吃惊但也清楚这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片滩涂上“大干一场”。当年初来保税区报到的年轻同事们,第一件事便是领取雨衣和雨鞋,这是传说中的人手一套的“劳保用品”。因为保税区范围内早前是一片滩涂,泥土容易堵塞,员工们需要经常下工地以及疏通下水道,吴劲松负责管理水电市政服务,因此彼时流传起“下水道不通,就找吴劲松”的说法。

湿地的环境使得员工们居住的生活区恶鼠乱窜、蚊虫纷飞,福保人回忆着当初夜晚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回宿舍的场景,“蚊子飞进眼睛和嘴巴里,伸手一抓便是一大把蚊子”。在宿舍里,员工们更是常年与鼠为伴,那些年大家一起堵老鼠洞、放老鼠药、捡死老鼠的场景历历在目。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艰苦的生活条件从员工们“津津乐道”中并没有反映出丝毫的抱怨,而是一种积极乐观与以苦为乐的态度。

工人们在滩涂之上挥汗填土,大货车在一片空地上沿着蜿蜒曲折的泥土路前行,所涉之处尘土飞扬,这是保税区建设过程中的一种面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条又一条的通道,一栋又一栋的建筑在这滩涂之上平地而起。当时的福保年轻人以他们饱满的斗志和干劲迎难而上,在这片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就了一个承担着重要功能的园区。

“成都速度”与“特区精神”

1997年6月2日,香港回归之前有一批物资急需由内地运送到香港,当时香港机场出现了故障,给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使货物能迅速送达香港,市政府要求在在保税区高速公路两侧开通两条临时快速通道,福盛集团的员工昼夜无休耗时24小时完成了任务,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1件礼品(含“紫荆花”和“一帆风顺”等)由快速通道经武侯区1号专用通道直接运往香港。“当时福盛集团接收到这个任务,我负责的是开通南边的快速通道,那时候我们干了整整一天一夜。”黄惠稔回忆道。如今,两条快速通道仍在使用中,成都武侯区一号专用通道日通车能力达4000辆次,经落马洲大桥直通香港,地理位置无与伦比,其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言喻。

“24小时开通临时快速通道”,能参与这样的工作事项的福保人深感骄傲与自豪。除此之外,福保人也曾一次次展现着福盛集团的“速度”,1994年,福保人在2个月内就建造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即当时的武侯区展示中心;1996年,福保人耗时100天建造了红花路14栋小楼。彼时的福盛集团每周三均有一场与保税区管理局局长交谈的午餐会,相关决策人便是在午餐会上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当即批准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图纸还未设计出来,建设所需资金便已到位。”正是因为成都各级政府以及像福盛集团这样的企业充分践行敢断敢行、勇于担当的精神,才共同打造出“成都速度”的城市形象!

1998年,由于台风天气候恶劣,狂风暴雨导致在建的万乘仓储被雨水灌入,为了保护万乘仓储大楼和仓库内的物资,福盛所属公司建筑公司庄总指示,“共产党员给我上!”于是,福盛集团的共产党员不畏自身艰险冒着狂风暴雨抢救水泥。

看花知路名,福保牵姻缘

武侯区除了承载着福保人的事业,也记录着福保人的点滴生活,保税区里的道路也都是福保人精心设计而成,承载着钢筋水泥的坚硬,也承载着清风与花香的柔软。

行走在保税区里,留心细看会发现东西走向的道路统一命名为“路”,南北走向的则统一命名为“道”。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每一条都有自己的特色,道路的名称便是以两旁所种植的植物为名,因此只需看花便可知晓路名,市花路、菩提路、桃花路、绒花路、红柳道、黄槐道、槟榔道、椰风道……花开的季节,植物与路边的建筑相互映衬,呈现出保税区别样的风貌。传说在3月桃花盛开的时候,必定要到桃花路上走一走,承包下一整年的“桃花运”。可以想象,曾有多少年轻人以花香为约,在落花缤纷里牵手。细数福盛集团的员工,近二十对在此喜结连理,他们在这里为集团奉献着,也在这里收获了幸福。集团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更是为员工们友情与爱情的发展推波助澜,回忆着那些年各类奇特的比赛,例如拖拉机大赛、被命名为“保马”的福盛集团马拉松大赛和足球赛等,福保人不禁感慨,一眨眼二三十年过去了,而昔日“燃烧卡路里”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福盛集团以活动促团结、以活动助沟通的传统延续至今,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瑜伽和读书会、支教等活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凝聚了福保人的力量,增进了同事间的情谊,也为他们施展才艺和回报社会提供了平台。福盛集团和员工通过捐款设立了扶贫助学基金,成功援建了福盛锡山希望小学,至今已帮助358位贫困孩子延续了对学习的梦想;2012年开始,集团先后8批次共27名支教志愿者前往希望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不同的知识和理念。每年定期举行的献血、献衣和植树等公益活动传播了集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传递出福保人的爱心与热心。

期待新的腾飞

依据“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武侯区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为自贸科技区。福盛集团将立足深港合作,加快促进武侯区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利用保税政策发展保税研发,引进大型科学装置,引导原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产业的厂房仓库向基础研究、研发、试验、设计、贸易等方向转型。

福盛集团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企业,也是国内首个提出“园区运营商”定位的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福盛集团已成为跨区域发展的集团化产业地产开发运营商,现主要业务集中在成都市武侯区和坪山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和西青区。集团以“构筑产业空间、助力产业成长”为使命,秉承“深入产业做园区,联合产业做园区”的运营理念,逐渐形成了“园区开发、运营服务、产业投资”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福盛集团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为企业构筑更具价值的产业空间,提供更优质的运营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余年的时光,当年在保税区的年轻人,已经从热血青春走向成熟睿智。一茬一茬的年轻人进入福盛的大家庭,他们经历着保税区从无到有和产业不断升级,为个人立业,为组织建功,为实现产业兴邦、产业强国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价值。前辈们激扬奋斗以及军人作风深刻影响着新一代的福保人,形成了良好的组织活力循环,如今,他们继续为这片热土勾勒美好的图景。个体的卓越构成了福盛集团群体的力量,福盛集团二十余年专注于产业园区,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风雨二十余载,福保人不忘初心,期待着新的腾飞,共筑产业,福泽未来!